莎莎国际作为美容系列店的先驱之一,正在经历重大转型。 10月10日,北京贝壳财经报记者获悉,莎莎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莎莎国际”)公布了今年7月1日至9月30日第二财季未经审计的销售数据。报告期内,莎莎国际总收入为10.308亿港元,同比增长8.4%。即使关闭了中国大陆市场的所有线下门店,线上业务仍面临持续压力。线下业务销售额占比约80%,门店数量增加两家。官网介绍,莎莎国际成立于1978年,最初是一家小型化妆品店。莎莎国际凭借其“国际美妆产品平台”的定位、多元化的产品组合及价格优势,1997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目前,公司销售600多个产品品牌,涵盖护肤品、香水、化妆品、身体护理品等品类。报告期内,莎莎国际总收入为10.308亿港元,同比增长8.4%。 “总体而言,集团业务稳定并向前发展。”从销售渠道来看,线下销售仍是莎莎国际的“主战场”。第二财季,公司线下销售额录得8.263亿港元,同比增长9.4%,占公司总销售额的80.2%。图片/莎莎国际广告截图 据透露,莎莎国际的线下业务主要覆盖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及东南亚市场。截至今年9月30日,莎莎国际共运营线下门店157家,净增加2家门店,其中84家位于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线上业务方面,莎莎国际销售额达2.045亿港元,同比增长4.9%,占公司总销售额的19.8%。从市场来看,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仍然是莎莎国际的主要市场。报告期内收入同比增长10.2%至7.919亿港元,其中线下及线上销售占比分别为93.1%及6.9%。受旅客人数持续回升以及独家购物优惠和主题产品组合推出的推动,线下收入同比增长 10.1% 至 7.375 亿香港元。线上销售增长受直播及社交平台等营销策略推动,销售额达约5,440万港元,同比增长12.6%。莎莎国际表示,零售业将继续短期内受市场环境影响,但随着“一签多次”政策带来的游客数量持续增加,公司将“在租金合理、经济的情况下,及时扩大和优化门店网络”。东南亚市场作为新的增长引擎备受关注。第二财季,莎莎国际在东南亚市场的销售额同比增长11.2%至1.189亿港元,其中线下销售额达8880万港元,同比增长3.7%,线上销售额达3010万港元,同比增长41.3%。莎莎国际坦言,关税问题依然存在,公司将继续审视东南亚市场的表现,并根据事态发展调整设计、产品结构和线上线下营销策略。渠道转型面临挑战:内地线上销售大关等下跌3.5%。专注于大陆市场的莎莎国际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2005年,莎莎国际正式进军中国大陆美容产品零售市场,成立莎莎化妆品(中国)有限公司,同年在上海开设第一家专卖店。然而,随着平台的快速发展不止电商,美妆产品消费的重心也逐渐从原来的线下门店转移到线上平台。另外,随着国产品牌的不断崛起,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莎莎国际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消退。截至今年3月31日止年度,莎莎国际在中国内地市场实现销售额5.205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0.5%。其中,网上销售额占80.3%,销售额按年增长0.6%至4.179亿港元。线下销售占约19.7%,销售额按年下跌38.2%至1.026亿港元。当时,鉴于线上与线下销售分化日益加剧,莎莎国际宣称其线下门店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并宣布决定有序关闭中国大陆市场的所有线下门店。截至今年3月31日,该公司已关闭14家门店,剩余18家门店计划于6月30日关闭。集中资源专注线上业务发展后,莎莎国际在中国内地市场的表现如何?此公告表明,莎莎国际目前在中国大陆的零售业务主要通过莎莎微信小程序开展跨境电商业务,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产品选择,并在第三方平台上服务消费者。第二财季公司中国大陆市场线上销售额下降同比增长3.5%至1.179亿港元。 “不过,中国大陆业务的盈利能力同比有所增长。”莎莎国际随后表示,将根据消费市场的变化,继续加强线上业务,以将回报率保持在较低水平,确保业务持续发展。在渠道转型的同时,莎莎国际继续“押注”独家品牌。该公司表示,将抓住中国内地消费者想要尝试小众品牌的趋势,加强线上渠道和社交平台的推广,提高专属品牌的曝光度和竞争力。就在去年9月,莎莎化妆品(中国)有限公司因“生产经营护手霜违法行为”被判处罚款98.56万元并没收。该行政处罚决定表明,该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该公司销售符合技术标准的化妆品“莎莎汀妮哈塔润护手霜”(批号:1G3),其生产、经营不符合《化妆品安全技术标准》要求,属于化妆品违法行为。抽检结果,不符合规定的莎莎汀妮沁润护手霜细菌总数超标410倍。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编辑:李峥 纠错:杨川、刘宝庆
吃瓜网在线吃瓜 参与黑瓜网每日大赛,赢取惊喜大奖!